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全球工作者通过iData联接数字世界

关于我们

农业供应链升级:RFID手持终端在生鲜农产品出入库中的温控协同

2025.08.26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挑战在于全程温控的连续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这才能保障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生鲜农产品的品质。传统管理模式依赖人工进行记录和调控管理,导致入库效率低、温度监管滞后导致的温度变化过大引起的后续质量变化问题。例如,大型果蔬配送中心因冷链断链导致草莓腐烂,不仅单次损失巨大,也影响了品牌形象和管理效率。而RFID手持终端的引入,通过“群读群扫+信息自动匹配+温控协同”三位一体的技术方案,实现了生鲜农产品从入库登记到分区存储的全链路高效化、智能化管理——从以往的“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协同”,为农业供应链构建了“零断链、零延迟”的温控闭环。文本将从三个方面论述RFID手持终端是如何在温控协同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pda


群读群扫快速完成入库操作,实现信息自动采集与订单匹配

温度控制的第一步是需要减少在入库等转移过程等常温状态的停留时间,RFID手持终端通过非接触式批量读取技术,可在生鲜农产品入库时快速完成商品信息的采集与登记。区别于传统人工录入需逐件扫描条码并手动输入商品名称、批次、存储温度等参数,RFID设备可一次性读取数百件商品的电子标签信息,在3秒内完成整托盘货物的数据采集,从而实现常温环境中更短的停留,避免温度变化带来的生鲜产品变质等问题。更重要的是,RFID手持终端在登记入库的同时,还可以通过RFID标签信息获取每类生鲜产品的关键属性,如商品名称、保质期、存储温度等,并与采购订单进行智能匹配,为后续分区存储提供精准数据支持。这种高效的信息采集与自动匹配能力,显著提升了入库效率。

案例:某华东果蔬集散中心采用RFID手持终端进行入库管理后,入库登记处理时间缩短70%,数据准确率提升至99.8%,从冷链车到冷库的转移停留时间从以往的30分钟锐减到7分钟。

 

信息自动协同分拨流程,实现多环节无缝衔接与快速分区

在完成入库信息采集后,RFID系统可将统计所得的生鲜产品属性数据自动协同至入库分拨环节,驱动多环节的自动化拆分与转运操作。传统的分拨人员需反复核对纸质单据或手动查询系统,确认每批货物的存储区域以及存储温度核对,流程繁琐且易出现错配。而RFID手持终端采集的数据会实时上传至仓储系统,不仅能识别其品类差异,还能立即实时查询数据并自动生成分拨指令并推送给操作人员的RFID手持终端中。例如,系统可将“菠菜分配到4℃冷藏区A3位置”“三文鱼分配到-18℃冷冻区D7”的任务直接分配给AGV运输车或分拣员,无需人工多次交接、确认、复核。同时,系统还能根据当前仓库各温区的库存容量动态优化路径,确保货物快速送至目标专区。

案例:某华南冷链仓储中心通过该模式,使分拨错误率从5%降至0.2%,货物从入库到上架的平均时间缩短至15分钟,极大提升了供应链响应速度。

 

基于温度要求实现智能分区与联动调控,保障生鲜品质

RFID手持终端采集的温度信息不仅用于指导分区存储,更能联动仓库温控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实现自动化的实时存储管理和温控管理。系统可根据入库生鲜产品的温度需求,自动将相同温度存储条件的商品归集至同一温区,避免因混放导致的品质劣变。例如,所有需4℃存储的叶菜类被集中存放于特定冷藏区,而需-18℃的冷冻水产则统一归入独立冷冻库。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可实时反馈至温控系统,触发自动调节机制,并生成温度变化记录。当系统检测到某冷藏区因新入库大量菠菜导致温度波动时,可自动增强制冷功率,或将部分货物分流至备用冷藏区,维持恒温环境。而当存储货品的温度需要调整时,也可以自动化的根据要求进行温度调控,这种“数据驱动+自动调控”的模式,彻底避免了人工巡检不及时、调控延迟等问题,实现了温度控制智能化、实时化的目标。

案例:某山东蔬菜基地通过提前获取订单和根据产品的入库顺序进行分区温度的自动化控制,温控响应速度从以往的45分钟降低至11分钟。冷链损耗率从8%降至2.3%,显著提升了产品品质与客户满意度。

 

通过引入RFID进行快速的生鲜产品数据获取,不仅在入库效率上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也同时对系统的智能温控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导入。通过明确产品的品类和温度要求,联动温控系统实现了全程自动化冷藏保鲜,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也加快了整体冷库运转和冷链运输的效率。最终是的冷链的损耗率得到了大幅的下降,未来随着信息通讯的继续提效和系统智能化的不断发展,RFID手持终端和智能系统将进一步整合更多的工作流和环节,形成更为高效的生鲜产品保存、运输一体化系统,通过动态规划分区、智能温控调节和存储划分策略,为农业供应链的升级做出更为有效的辅助。


电话

电话

400-8838-268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